top of page
  • Unknown
  • YouTube
  • Facebook
Search

鸚鵡品種的抉擇

Updated: 7 days ago

選鳥前必須了解的事

很多人在養鳥之前會問:「有沒有適合新手飼養的鸚鵡?」表面看起來,某些品種似乎較容易照顧,但事實上,並不存在真正「適合新手」的鸚鵡。


養一隻鸚鵡,不只是「能不能養活」的問題,更要考慮自己能否在精神與環境層面長期滿足牠的需求。鸚鵡的壽命從15年到90年不等,有些品種甚至能活超過人類一生的一半。如果我們無法安排牠們未來的照顧問題,或者隨著自己年齡增長、體力下降,無法繼續陪伴,情感豐富的鸚鵡可能因失去飼主而鬱鬱寡歡,甚至自我傷害。


養鸚鵡,不求多,也不該以「新手練習」的心態去挑選。

每一隻鸚鵡的生命,都值得被慎重對待。



養鸚鵡,考慮的從來不只是品種外表

選擇品種時,不能只看顏色、體型或會不會說話,更重要的是鸚鵡的活動力與行為需求,以及你是否能夠滿足。


鸚鵡至今仍保有大量未被馴化的天性,包括:

  • 社交需求(需要群體互動)


  • 鳴叫(作為聯絡、情緒表達)


  • 啃咬(維持喙部健康與探索本能)


  • 攀爬與飛行(維持體能與心理健康)


  • 曬太陽(調節生理機能)


當這些需求未被滿足時,將產生各種生活衝突。飼主與鸚鵡會互相困擾,形成緊張關係,最終可能導致棄養或行為問題惡化。



抉擇時的三個核心考量

1. 體型與空間

鸚鵡體型大小,直接決定了牠們對於籠舍、活動空間及用品需求的差異:


  • 大型鸚鵡(例如琉璃金剛、棕櫚鳳頭、雨傘巴丹、朱陸冠巴丹):需要非常大的籠舍和自由飛行區域,籠子與用品昂貴且重。破壞力極強,玩具是快速消耗品。


  • 中型~中大型鸚鵡(例如金太陽、月輪、迷你金剛、凱克、粉紅巴丹、折衷、灰鸚、亞馬遜):籠舍仍需寬敞,活動力旺盛,破壞力也不可小覷。


  • 小型鸚鵡(例如虎皮、玄鳳、小鸚、太平洋、小太陽):對空間彈性較大,但仍需每日放風、飛行與活動。


食物方面:大多鸚鵡吃得並不多,花費差異不大。但像折衷鸚鵡吸蜜鸚鵡這類,需要大量新鮮蔬果或特殊餵食配方,需考量預算與準備時間。



2. 你理想中的互動模式?

養鳥之前,請問問自己:


  • 你想要每天互動多久


  • 希望牠會說話?唱歌?還是只是靜靜地陪伴?


  • 想要的是活潑型夥伴並有搞笑動作,還是冷靜思考型的陪伴者


例如,有些人夢想鸚鵡能一起跳舞、唱歌,但現實中,大部分鸚鵡更在意的是:「今天可以咬什麼東西呢?」或者「到處飛來飛去探索環境。」

說話與表演只是少部分個體才具備的技能,並不是每一隻鸚鵡都會表現出來。



3. 精準聚焦,縮小選擇範圍

綜合考量體型需求與互動模式後,你大概可以把選擇範圍縮小到3~5個品種,再進一步深入了解各自特性,比較自己真正能承擔哪一種。


為了協助你判斷,以下列出台灣常見19種鸚鵡,以「活動量、關注需求、叫聲頻率、音量、破壞力、說話能力、社交需求、擁抱喜好」進行概覽比較。

台灣常見19種鸚鵡品種比較表

品種

活動量

關注需求

叫聲頻率

音量

破壞力

說話能力

社交需求

喜歡擁抱

虎皮鸚鵡

可接受

太平洋鸚鵡

可接受

玄鳳鸚鵡

可接受

吸蜜鸚鵡

少量

和尚鸚鵡

少量

月輪鸚鵡

喜歡

P屬藍頭鸚鵡

少量

小太陽錦鸚鵡

喜歡

金太陽錦鸚鵡

喜歡

凱克鸚鵡

少量

非洲灰鸚鵡

少量

金剛鸚鵡

極高

極高

喜歡

漢氏金剛鸚鵡

喜歡

折衷鸚鵡

可接受

亞馬遜鸚鵡

少量

雨傘巴丹

極高

極高

喜歡

粉紅巴丹

喜歡

棕櫚鳳頭

極高

極高

少量


提醒:
以上表格為一般品種特性概括,但每一隻鸚鵡仍有個體差異,性格、需求和表現可能不同,選擇時仍需以個體為主,並保持彈性與耐心。


結語

養鸚鵡是一場「共同生活」的承諾,而不是一場「新手嘗試」的遊戲。 選擇適合自己的鳥,不是找最可愛、最好養的,而是選擇你能夠長期理解並陪伴牠的生活夥伴

任何人,只要經過慎重考慮並真正了解鸚鵡的需求,不論是新手還是老手,只要夠用心、夠認真,都一樣能把鸚鵡養好 

關鍵從來不在於經驗的長短,而在於你是否願意以生命對待生命,以理解取代控制,以陪伴取代占有。


用一生,照顧另一個生命,才是養鳥的真正意義。


 
 
 

Comments


Minimal Cat Pet Care Center Logo 的複本 的複本.png

貓玩到不讓下班

Opening Hours: Mon-Sun​: 9:00am-9:00pm

© 2023 by  C-MEOW WONDERLAN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