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一定要訓練嗎?
- 熙汝 單
- Jul 6
- 3 min read
Updated: Aug 5
訓練不是萬能,但沒有訓練就萬萬不能
很多飼主在養鳥初期,常常把「訓練」和「表演」劃上等號,認為訓練就是要教鸚鵡握手、轉圈、說話這類才藝,因此心生排斥:「我不是要讓牠表演啊,我只是想給牠一個自由快樂的家,不需要訓練吧?」
但事實上,鸚鵡的訓練並不是為了控制牠們,而是為了讓人與鳥之間可以更順利地生活在一起。
一如我們教孩子穿衣、刷牙、上下學,是為了幫助他們適應生活而非服從;對鸚鵡來說,訓練也是一種溝通與照顧的方式。
什麼是鸚鵡訓練?
「訓練」這個詞容易讓人聯想到強迫、紀律或演出。但在行為科學與動物訓練領域中,鸚鵡的訓練本質上是運用正向強化的方法,讓牠願意主動參與各種生活互動,例如:
自願進出籠
主動上手、回到站台
接受簡單的檢查與照護(剪指甲、餵藥、量體重)
以特定行為代替尖叫或咬人等困擾行為
建立出籠秩序,學會等待、輪流與安靜
訓練的目標從來不是「服從命令」,而是建立人鳥之間的理解與信任,讓彼此的生活更輕鬆、彼此都更有安全感。
訓練有什麼好處?
✅ 建立溝通與信任
訓練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透過反覆的正向經驗,鸚鵡會逐漸明白「靠近你是有趣的」、「與你互動是有回報的」。這種情緒上的信任,是任何關係的基礎。
✅ 增加心理刺激與生活挑戰
鸚鵡是聰明、好奇、需要挑戰的動物。在家中生活時,訓練可以成為一種認知遊戲與探索活動,幫助牠維持精神活力與行為健康。
✅ 減少問題行為發生
沒有方向的能量很容易變成尖叫、咬人、破壞等問題行為。訓練提供一個清楚的「可以做什麼」的選擇,當牠學會更有效率的溝通方式,就不需要用不良行為來表達自己。
✅ 讓日常照顧更安全也更順利
受過訓練的鸚鵡會主動配合日常照護,例如上秤量體重、翻身檢查、剪指甲,甚至進籠、出籠都不再是一場追逐戰。對飼主來說,省力;對鸚鵡來說,減壓。
如果不訓練,會發生什麼事?
有些人會說:「我不想改變牠,只想讓牠做自己。」
但問題在於,當我們把鸚鵡從自然棲地帶進人類環境時,我們就已經干預了牠的生活方式。如果不提供適應這個新世界的方法,牠只能靠本能去反應──
以尖叫表達想要出來
以咬人表達恐懼或不滿
拒絕被靠近或被觸碰
對剪指甲感到驚恐
每天在籠子裡重複踱步、甚至啃咬羽毛
這樣的生活,其實對鸚鵡來說並不自由,反而處處充滿無力感。
訓練不是服從,而是學會「如何生活在一起」
許多新手飼主以為,訓練是讓鸚鵡變得聽話;但其實,訓練的真正用意,是幫助牠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選擇、有參與感、有安全感。
一隻會上手、聽得懂「等待」、願意進籠的鸚鵡,並不是「被訓練得乖」,而是因為牠知道這些行為能帶來正向結果,牠選擇這麼做。
而我們飼主,也因為了解牠的行為與情緒變化,更能尊重牠、支持牠。
結語:『訓練』是每位飼主的責任
不是每隻鸚鵡都要學會握手或說話,但每隻鸚鵡都需要透過訓練,獲得更有品質的生活。
訓練不是讓牠表演、不是為了控制,而是讓我們學會怎麼提供更好的照顧、怎麼讓牠在這個世界中感到安全。
當你學會如何訓練牠,其實也是在訓練自己──
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也學會愛得更有智慧。
🦜從可怕變可愛-鸚鵡行為課程
Comments